□文尚卿 肖义巡
“十四五”规划建议除了明确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等目标外,还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怎样做好“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应从哪些方面发力?笔者认为要着力处理好五种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要通过政府投资,通过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比如养老问题,现在一床难求,需求很大,意味着投资潜力也很大;再如托幼问题,可通过“放管服”改革,在政府引导下,使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升级。无论是促进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新发展格局强调的国内循环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尽量打通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各种行政性的、非市场的,或者是市场经济力量本身垄断所导致的割裂,产业链供应链要真正循环起来,提升市场化、法治化水平,把潜力真正转变为优势。
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优先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在优化供给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要依法平等保护产权,为企业家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提供良好环境。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闭关内顾,而是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提高经济韧性和竞争力的同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将为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带来更多的机遇。
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但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要相互促进。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现在有许多国家走的是出口导向型之路。但我们作为一个大国,要保证经济持续地保持较好势头的增长,就必须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格局上保持均衡。但我们还应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必须依赖国内市场,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走上良好的道路。国内循环是基础,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两者是统一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可以说,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从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我们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出口质量,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
处理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过程既创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给。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将经济发展的底盘牢牢托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释放农村农民的需求。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供优势产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加速流动,一、二、三产业在乡村进一步融合,城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位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面向未来,主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